【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每个月中旬美国财政部会公布上截至两个月前的各国持有美债数据,本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便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而今年1月底的持仓数据要到3月19日才会发布。

上次发布数据时我们发现中国时隔多月再次走上增持美债之路,不少网友当时表示增持美债只是暂时的,下次就会减持了,可事实打了他们的脸。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2023年12月底持有的美债余额为8163亿美元,比两个月前多了467亿美元。

分月份来看,2023年11月增持124亿美元,12月增持343亿美元,12月增持的金额较多。当然,全球其它国家也在增持,如美国海外最大债权国日本12月增持107亿,第三大债权国英国增持375亿,而全球海外主体持有的美债余额在12月里一共净增加了2477亿美元。

网上不少人将中国减持美债作为中美金融战的关键,中国连续7个月减持后在最近的两个月中均增持美债且增持数额环比扩张,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在金融战中认输了呢?并非如此,我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第一,中国去年12月并没有主动买入美债

美债按照投资期限可以分为短期美债和中长期美债,中国持有的美债里大部分是中长期美债,8163亿美元的美债中有7996亿是中长期美债,占全部美债的98%,所以中长期美债的余额变化是关键。

我们看一下12月的中长期美债购买情况。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没有购入中长期美债反而卖掉了26.46亿美元。为了打消大家的猜疑,我特意在美国财政部网站上找了具体数据并截图,有图有真相。

为什么数据都来自美国财政部但匹配不起来呢?因为美债总的余额数据既包括了主动增减持又囊括了被动增减额。

何为被动增减额?简单来说就是美债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的市值变化。炒股的朋友应该知道市值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只要股价上涨即便没有买入新股甚至卖掉了一些股票,持仓市值依然可能增加。美债是债券的一种,与股票拥有类似的原理。

2023年12月中长期美债收益率大跌。以十年期美债为例,单月下跌了10.53%,而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是成反比的,所以12月里十年期美债价格是大幅上涨的,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11月。

由此可知中国在11月和12月里并没有主动购入美债,持仓额增加主467亿美元主要是美债价格上涨导致的。

第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金融战

人们愿意相信阴谋论,网上有好事之人为了迎合大众的胃口、博取流量胡说八道、渲染紧张气氛,把美国加息说成是为了低价收割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财富。

这种说法成立的前提是美国能够低价买入中国资产。问题是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全开放,外资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什么叫外汇管制?就是美元进出境内需要审批,超过一定额度的外汇转换同样需要审批,钱都进不来或出不去如何低价购买中国资产呢?

此外,我国最重要的资产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各类固定资产,比如电力电信基础设施、能源基建、高速公路、铁路高铁、机场等,这些资产全部掌握在央企和国企手上,不像一些国家是由私人资本控制的。这意味着即使有钱也买不了。你给再多的钱我就不卖,你有什么办法,总不见得逼着央、国企卖吧?显然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关键资产所有权转移前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拿不到审批件无法办理所有权转移手续,国企内部之间的转移也要走审批流程,更不要说涉及外资的收购了。

前几年美资企业贝莱德想要收购潘石屹创立的SOHO中国控制权,最终被反垄断部门叫停。SOHO中国的主要资产是商业地产,不是中国的核心资产,可即便这样也可能拿不到审批权,你告诉我美国资本怎么绕过监管低价购买?靠喊口号收割吗?

大家是否知道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当年对俄罗斯发动金融战为何失败吗?因为普京一看形势不对直接拔网线、改规则,突然规定外资赚的钱不能从俄罗斯转出去,索罗斯们只能仰天长叹普大帝不讲武德,过了嘴瘾无法改变吞下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的苦果。

中国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的现有制度早就把收割的路给堵上了,只有那些跟着欧美搞完全金融自由化的国家才会被潮汐收割。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等,他们倒是真遭受了美国资本的财富收割。

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金融战,不存在东西怎么能谈认输或者胜败呢?当然,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是存在的,主要是在经贸与科技领域。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网上的爽文看看就可以了,别当真了,否则可能会拉低智商。

全网有大量财经博主,其中不乏天天高喊金融战的人,你让他们解读一下为何中国连续两个月增持400多亿美元的美债,恐怕他们连美债价格变化导致的持仓余额被动增减都不清楚,贩卖情怀是他们的优势,讲清逻辑与事实早被抛在了脑后。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Top